睡眠时间短的失眠:病理生理学、诊断、预后及治疗意义

      几年前,慢性失眠与重大疾病发病率的关联尚未建立,慢性失眠的诊断完全基于病人主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首次提出短客观睡眠时间的失眠(ISS)是失眠症中生物学上最严重的表型,随后多个研究也证实,这种类型的失眠与认知-情感和皮层觉醒、应激系统的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激活相关,是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受损,糖尿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高风险因素。与此相反,客观正常睡眠时间的失眠(INS)与认知-情感和皮层觉醒和睡眠错觉有关,但与应激系统的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激活或疾病并发症无关。而且,ISS失眠会持续很久,而INS失眠则更容易缓解。此外,ISS和INS患者对两种常见的失眠治疗方法CBT-I(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和曲唑酮表现出不同的反应。CBT-I被推荐作为失眠症的一线治疗方法,曲唑酮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上述两种治疗方式除了广泛使用和良好的耐受性外,初步数据显示CBT-I和曲唑酮在ISS和INS中的疗效不同。具体来说,CBT-I对INS患者有更良好的作用,而曲唑酮对ISS患者有更良好的作用。此外,曲唑酮似乎对ISS患者的客观睡眠时间有更大的影响,对血压升高的(血压> 120/80mmHg)失眠患者的血压也有更大的影响。这可能与两种治疗方式对HPA轴功能的不同影响有关:使用曲唑酮(并非CBT-I)的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下降,提示曲唑酮可下调HPA轴功能。在更大的随机临床试验中显示不同的治疗反应将有助于精准医疗的目标,精准医疗不仅以遗传学来指导治疗,而且是以临床表型和生理学为基础。客观睡眠时间定义的两种常见失眠表型的验证将改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少与失眠及其治疗相关的不良健康后果。